我在2018年畢業,所以2018年對我來說,關鍵詞是告别和拍攝。2018 年的4月,幾個年輕人和一位老同志走在山裡的夜夜星空。他的“回首白雲”讓我無限慚愧,他是我畢業作品的拍攝對象,一位行腳詩人。為什麼選擇他?跟着他朝台,我們從一座山到另一座山,從一個廟宇到另一個廟宇,從一片虛無到另一片虛無,那天,空就是實,失去就是得到,苦就是甜。那天,明白了為什麼選擇他。對方如果帶給你感動,讓你思考。那他應該就是最好的被攝對方。
畢業典禮後在一種極其失落的狀态下告别。每一次畢業都是一場結束,感恩與思念,也實屬此生一大榮幸。在山傳的日子裡,真的覺得特别自由,大學期間看了很多以前的老紀錄片。老師們也很寬容,每次報選題都是一次思想碰撞。時間也永遠是那麼的充足,我們是那樣一副不怕吃苦、向前沖的樣子……
離開山傳後,很想念的就是大學期間創作的日子。因為沒有安全感反複争執的日子,因為奔波勞碌不耐煩的日子,因為不滿現狀抱怨的日子,因為竹籃打水一場空失落的日子。有一段時間認同那些日子是箪石瓢飲、居無定所的日子,現在看來,每一次拍攝的日子,每一個剪片子的深夜,那些日子,都是讓人成長的更好的日子。
後來就工作了。工作,時刻保持頭腦清晰,警惕言語失當、行為失當、眼神失當、表情失當。後來遇到的拍攝對象或平凡,或艱苦,或開朗,或無奈,或步履蹒跚,或砥砺向前,那些在拍攝中遇見的溫暖的人,都是前進的動力。不同的時間,不同的地方,拍攝了五年鄉村教師。五年的時間,我們走遍了山西的村落田野。五年的時間,我們用情懷、溫暖與傷感,記錄了一位位老師,記錄了一節節課堂,記錄了一個個教育的種子
我們希望這些可以彙成大河,四處流淌;我們希望這些可以連成山崗,遮風擋雨;我們希望更多的人更多力量去關注到他們……這應該是我學習專業以後最有意義的一次記錄。
剛剛畢業的生活帶給我的除了衣食住行,還有發光體,每一個發光體都蘊含在每一件事情中,絕望的時候我看着它,它也看着我。有時候我們需要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和狀态,比如對于前方的想象,對于所愛之事的眷戀,對于擁抱孤獨的激情,對于探索真實的野心,對于精神世界的漫遊等等。總之就是很慶幸我在山西傳媒學院遇到了紀錄片這堂課,也很感謝,我在這裡找到了熱愛的專業,熱愛的事。
我是編導生,拍攝對我來說有着很奇特的意義。我們這一代人就是起承轉合的一代,我們在這個社會裡,見到了人,見到了天,見到了地,知道什麼叫愛,什麼叫責任,什麼叫給予,我們後來把這些都放到我們的畫面裡了,做一個記錄人,真的又艱難又開心。腳踏實地地活着,追求可望而不可及的屬于雲那邊的世界,是我能想到的絕對而終極的美麗。腳下踏着泥土的感覺挺好。養育一個片子的感覺,挺好。灼灼有明亮、明白、盛烈、炙熱之意,做一個灼灼之輩也挺好。
楊鳳婷,18年畢業于山西傳媒學院廣播電視編導專業,現從事傳媒行業,拍攝紀錄片、宣傳片、微電影等影視内容。在校期間,曾獲2018年中國東盟文化周微電影一等獎、2018第七屆國際微電影盛典紀實類三等獎、全國微電影創作基地專題片一等獎、2017 追夢·平遙微電影大賽銅獎、山西省銀行杯微電影創作比賽獲三等獎、2018第三屆美麗鄉村國際微電影藝術節優秀作品、第三屆青年攝影大賽優秀作品等。熱愛紀錄片,連續5年拍攝山西省最美鄉村教師實錄。跑遍了山西省的地市村落。紀錄片入圍2019年第九屆中國紀錄片學院獎、入圍首屆五台山全球微電影大賽等。


